理论鉴赏

根雕之趣

发布时间:2016-02-27

叶茂樟
    在雕刻艺术的百花园里,根雕因其随形,总是能让人收获一份“巧夺天工”的赞叹,回应人们由心而生的感动。尤其是根雕中的人物雕刻,那种取意于天然的酷似,更是把根雕提升到一个神情生动的境界,让它成为雕刻艺术一朵奇葩。
    我十几岁便接触到根雕,最初只是觉得树根的瘤疤很有趣,有的酷似走兽,有的形如山水,还有的接近人物。于是,我就想若能将这些原本就具天然形态的树根加以拾掇,肯定是件有趣的事。
    兴趣这东西一旦在心里生成,就会像一个挥之不去的影子一样时常浮现,并左右着你的人生选择。江西广丰自古就是雕刻之乡,那里的人们一到农闲,都爱拿起斧头,凿刀在木头上纵横捭阖,挥洒想象。这种传统成就了根雕在广丰一隅的长盛不衰,也使得广丰人熟稔根雕尤如熟稔自己手上的纹路一样。
    树总是千姿百态,婆娑成荫,自成一道道风景,树也遵循着盛极而衰的自然法则,当其呈现老态,挂果开始稀疏,那叶片大量泛黄,这便意味着根系已不能向树枝提供养分。树枯根先死,惜木如金的乡亲们除锯下树的树干外,也会不惜力气地刨开土层,把根给挖出来。像黄金樟那样的树根,一般要比树干的直径还大,而且材质更密实,纹理也因错综复杂比树干更具价值。兴趣这玩艺很神奇,它能给人带来“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动力,还能让你在久经磨砺后依然执着。尽管上世纪的九十年代,根雕尚未走出长久的萧条,人们的观念仍外在“玩物丧志”的教条中。但是,改革开放让艺术焕发无限生机,许多从事根艺创作的自然感知到春风拂面的暖意。或许是受兴趣的驱使,我痴心不改地觉得,根雕是可“托付终生”的事业,是遣兴之艺。首先,从事根雕创作无需纠缠于线与所谓的规矩,而是以造型的语言来饱满物象,使表现的对象充满情趣。这其间人物与动物的表情或激动、或幽怨、或飘逸、或孤傲、或凝重,总之,喜怒哀乐均可体现。所以,有艺术评论家形象地把根雕比喻为:“立体的画,凝固的诗”。
    在南下福建精进根雕的过程中,我有幸结识了李宇光和吴奇旺两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是他们让我不仅领悟到艺术的华彩依然,而且在互相毫无保留的切磋中有了一份真心的呼唤和透彻心底的关照。才使得依着早年的那份兴趣,一直行走在有伴同行的根雕创作之路上。
    清朝乾隆时期的刘材成,不慕父亲刘朝松为官之道,他尤其喜爱民间根艺,聚众创办根艺作坊,他把天然形态的树根略加点缀即成作品,开创了中国根艺产业化的先河。在他留下的《乙亥家训》中有这番自述:“吾不仁不妄,技艺当家、立志成材、特为业勤、艺为业精……”在刘材成眼里,技艺的获得要比出仕为官更具诱惑力。在广丰,雕刻技艺始于唐宋,盛于明清,素以“花鸟人物”而著称。唐初,寺庙的建筑装饰、佛像、经书等已有广丰雕刻工艺的雏形。宋末元初,广丰工匠所雕刻的花卉,人物等题材的围屏,已经相当精妙生动,自然也不乏根雕夹带其中。
    或许有人要问,广丰雕刻技艺如此悠久,为何没有成为中国木雕的一大流派。像徽雕,东阳雕,福州雕,潮州雕那样蜚声海内外。提出上述疑问的人,也许并不知晓广丰的历史变迁和它的历史过往。若以广丰长期以来的行政区域的不稳定性去审视广丰木雕,你就会发现,广丰木雕,尤其是花鸟人物雕刻,与徽雕有着无法割舍的同宗关系或说寄身于徽雕系列也就合乎情理了。
    广丰木雕其特点是依材择题,其关键是妙用材态,使看似不起眼的一根木头,一截树根于转眼间产生出艺术的美感。1982年,湖北省荆州在清理马山一号楚墓时,发现了我国战国时期的根雕艺术作品《辟邪》,根据国家文物部门考证,该文物制作于战国晚期,距今约2300多年,《辟邪》的出土表明古代根雕艺术就已经掌握对天然根材依形度势的创作原理。突出了根的自然之美,显示出先人非凡的人工技艺。但是,这还不是根雕的最早记载,上古时期,就传谓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阳,以象天地人;烹牲牢于,以祀上帝鬼神。黄帝死后,其丞左彻削木为黄帝像,率诸候朝祭。这则史书记载向我们无意间透露出一个信息,左彻削木雕刻了一尊黄帝像。由此可见,木雕根艺的历史,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久远。
    我们似乎可以进行这样的推断,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自从懂得用火和懂得使用工具之后,便开始伴随着人类生活的需要,所以根雕发轫于人类的道德诉求,成熟于宗教礼仪的演泽比附。左彻削木为黄帝像,不仅只是一位臣子对君主的缅怀,更是表明根雕以在上古时期,就已成为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
    根雕是一种看似率性而为,实藏“本系”与规律的造型艺术,将盘根错节之树根,应心刻画成貌合与神意都能显现的作品,让观者叹以为绝妙,并非一件容易的事。知趣而进,方能成就根雕人的那番苦心。雕者,无疑是艺术的参与者和观察者,这不仅让我们要具备一双冷峻的双眼去注视天然造就的看似杂乱无章,实则趣味无穷的树根,还得透过世俗,于纷繁中感受树根的起伏、皱褶,乃至在纷繁中渗出的天然之美,根艺创作者的执拗。就体现于常常基于某种感染和联想,还现实世界一个“大像具形”的空灵境界。
    转辗难眠对于我们这些从事根艺创作的人而言,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尽管由于潜心于一件作品创作时,那嘴里的香茗也会变得回甘难知,但为了让盛名之下,却有养眼养心的东西呈现,几个月的“忘乎所以”就可能是成就好作品问世理应付出的代价。从事木雕首先得把自己的从诸多杂愿中走出来,尔后满怀空灵与敬畏地走进年轮所示的世界。
    “慢生活”才是每一位根艺美术师最合适的状态,就像这品茶,性子一旦急了。要么是茶还没有冲透溢甘,要么便是把好好的茶泡糊了,让嘴角边品味到的只有苦涩。根艺美术师还应该是一位“示爱”的高手,只有激情不衰,才能常在“低眉顺目欲语还休”的追求中,萌生出一次次的创作冲动,而一旦冲动在脑海里辗转,那内心的微妙才是作品里的光鲜与意蕴。
    当然,你的情思里还得有些许轻愁,只有在张扬中保留应有的内敛,作品才能抵达传统,接近本质。同时,根艺美术师还应是现代生活里的“另类”,我们可以不顾及自己的形象,但一定要把塑造的形象拾掇得无可挑剔。雕刻的语言是遣兴的语言,艺术在潜伏自身规律的同时,还不要忘了,真诚、善良、坦荡才是每一位根艺美术师所追求的精神境界。
    茶能明目醒心,能和你坐在一起,把一壶茶喝淡的人,尽可可以称之为朋友。因为,他没有把“忙”字挂在嘴边,他还会在你的作品上挑出一些自认为的不足,交这样的朋友,也许耳旁没有那些恭维之词,但他总能在你自以为是的当口,给你一个堪称有益的提醒。我从事木雕创作已有二十多年,尚还没有出名,还是一个工匠的“范儿”,我倒觉得这样挺好,能让自己的这一生,巧借自然,妙施雕刻,活在对话艺术的氛围中,理当知足。还记得有一位法师说过:“人活着要时刻观照自己,才能对自己的言行做出正确的了知,才能获得从心灵的慰藉。”当然,慰藉不是一觉醒来看到了阳光,慰藉也不是毫无所求的碌碌无为,在这个春华难得,秋实待求的岁月里,我始终认为木雕是一件苦差事,笨功夫,实付出的事情,既然已经深入其中,深感根艺充满无穷的魅力,就应该与其终生相伴,并将它捧为人生最美好的恋情。
 
    (作者简介:叶茂樟,现为江西省根石艺美术学会副会长,江西省根艺美术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