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会动态

追忆魏夫昌大师

发布时间:2016-06-29

之一:生平及业绩简介
   魏夫昌同志于2016年6月8日下午4时,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78岁。中国根艺美术学会、江西省根石艺美术学会对魏夫昌同志逝世予以沉痛悼念!对其家属表示深切慰问!
   现将魏夫昌同志生平及业绩简介如下:
   魏夫昌,男。1938年8月生,江西安远人,书画家、根艺美术家、副研究馆员、中国根艺美术副特级大师、江西省根石艺美术学会顾问、江西赣南画院高级画师、新加坡新神州艺术院高级名誉院士和特聘高级书画师。
   魏夫昌从事美术创作50余年、根艺创作逾30年。主攻国画、根艺,兼长版画、雕塑、漆画、连环画,是中国灰树根雕艺术创始人,有数百件作品在国内外参展、获奖、发表、收藏、入编典集,或被政府部门选为礼品馈赠国内外友好。1988年他率先发现和深入研究目前全国唯一赣州独有的特色根材——灰树根,并以他首创的灰树根艺作品开创了赣州根艺在全国大展中荣获金、银大奖的先河,且一直蝉联全国、全省多届大展的金、银奖项。1995年,他创造性地提出并坚守“赣州根艺是以赣州宋城文化为底蕴,赣南客家民俗为精魂,赣南红土地上扎根的一门特色艺术”的赣州根艺创作理念。他撰写了理论研究文章在各级报刊发表,全国、全省获奖;撰写了根艺普及教材,举办理论讲座、技艺传授,为江西根艺事业发展、人才培养、“赣州根艺之乡”创建和本土艺术特色的形成,奠定了良好基础,起到了积极作用。荣获“中国根艺20年”、“中国根艺30年”贡献奖和省政府贡献奖。出版有《魏夫昌美术作品集》、《魏夫昌国画作品集》、《根艺技法》、《魏夫昌灰树根雕艺术》、《中华传世名家系列专集——魏夫昌作品精选》等专著。
 
之二:中国根艺美术学会马驷骥主席2008年5月6日为《魏夫昌灰树根雕艺术》撰写的序言
   魏夫昌先生是一位画家,也是一位有造诣的根艺美术家。他从事美术工作五十余年,创作出大量艺术作品;不仅绘画优秀,他的根艺作品也十分出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他在自己的家乡赣州率先发现灰树根,并进行了多年深入研究,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创作出不少灰树根艺术精品。《魏夫昌灰树根雕艺术》将会给人们带来根艺美术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享受。
   我与魏夫昌先生认识,还是1993年中国第四届根艺优秀作品展在大连举行,他的灰树根作品《小憩》荣获“刘开渠根艺奖”银牌奖时相识的。后来他不仅加入了中国根艺美术学会,还被评为中国根艺美术大师,成为学会的理事。从学会第五届至十一届根艺大展中,都有他的灰树根作品参展,每届都荣获“刘开渠根艺奖”金牌或银牌。这些年从他荣获金、银奖的《一代天骄》、《三思》、《春风得意》、《憧憬》、《坡翁点八景》等十多件根艺作品中,不仅让人们看到了作者充分识别、掌握和运用了灰树根那种奇绝的纹理,回旋转折、变化多端、如云似水般自然美的形态,而且让人们也感受到作者的审美能力、艺术功底和创新的情趣。他之所以能出众的掌握和运用灰树根的特征,赋予作品新的艺术生命:一是他具有丰富的艺术修养和扎实的造型基础,不仅擅长国画,也会雕塑和版画。他能把绘画语言和雕刻技法灵活地运用到不同特征的根材上。二是他总结出了“找准特征,透视内涵”的选材方法和“形相接、意相通,以形生意、以意传神”的创作技巧。将灰树根艺术创作推向一个新的境界。三是他对灰树根人物创作,在三分人工上讲究刀法。他的刀法特点是能灵活地面对根材的不同特征和创作主体的异同,在顺应主题、呼应自然、唤醒根魂上狠下功夫;四是他追求的是地域特色,他致力把赣州根艺创作,融本土性、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创作出具有赣州文化特色的奇巧相生,天人合一的根艺形象。《魏夫昌灰树根雕艺术》既表达了他的人生信念和审美情趣,又体现出他对根艺作品思想境界的追求和深邃的艺术品味。
   一件优秀根艺作品的产生,不论哪种表现形式,关键在于相材、取韵、造意、传神上,也就是对根材自然美的选择、掌握和运用,根据不同的根材,除选用传统的雕刻技法外,还应创新工具创新适合根艺创作的技法,在天人同创上狠下功夫,以天为主,天然去雕饰,用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意趣的追求。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和国家对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我们的根艺创作,不能只停留在没有艺术个性的以形就作的初级阶段,应向更高的艺术方向发展。这就需要根艺作者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艺术修养,不断地掌握和领会中国根艺的创作特点,挖掘本地域文化特质,提高创作技艺,探寻最能表达地域面貌的根艺表现形式和创作新手法,刻意求新,为推动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延续,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中国根艺美术学会执行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根艺美术特级大师、中国根艺美术事业创始人)
 
之三:悼 念 魏 君
张廷杰
二〇一六年六月十一日
   丙辰端午,举国祭祀。就在此时,夫昌君走了,永远离开了我们。噩耗传来,让人震惊,我很意外,我很悲痛,这是我们根石艺界的一大损失,从此,我失去了一位好老师,好同仁,好挚友,心情沉重,脑海翻腾,往事历历,萦绕时空,淡淡追思,深深悼念。
   魏君夫昌,有多项名衔,中国根艺美术副特级大师,副研究馆员,章贡区非物资文化遗产项目客家根雕传承人,灰树根根雕创始人,省根石艺美术学会顾问,名实相符,是一位博学多艺的难得人才。
   魏君夫昌,他,品德高尚,心地坦荡,为人诚实,看重情义,不为功利所拘;他,业精于勤,行成于思,信条坚定,十年磨剑,求索不止,书画擅长,灰雕独秀,成就卓显,同仁赞颂;他,胸有全局,以己推人。视学会为己事,满腔热情,积极主动,尽心尽力,不吝传教;他,作风优良,正派谦和,虚心低调,与人为善;他,人生取向,正道直行,德艺双磬堪称楷模。他的宝贵精神财富,他的卓著艺术成就,身死声名在,多应万古传。
   逝者如斯夫,后来皆可追。让我们化悲痛为力量,向魏夫昌同志学习,继承和发扬他的优良品德和作风,拿过他的接力棒,务使我们根石艺事业,再上水平,再上台阶,再创辉煌! 
(作者系江西省林业厅原副厅长,江西省根石艺美术学会名誉会长)

之四:
“木客”刀声——魏夫昌的根艺与根语
【赣州文学院院长、《今朝》杂志主编郭玉芳2014年撰写的《“木客”刀声——魏夫昌的根艺与根语》形象逼真地反映了魏夫昌老师的艺术人生。】
   “根,是地下的枝干,枝干,是空中的根。”根艺家创造的往往不是美的表象,而在于心与天地交感后的灵光一悟。
1
    1993年,当魏夫昌的灰树根雕作品《小憩》出现在大连中国第四届根艺美术作品展时,刹那攫住了全场目光:
    一只蹲在岩石上的美丽雄鹰,双翼微拢,引颈小憩,仿佛刚刚万里长空,又似乎崖上等了整整一个世纪。温暖的阳光色泽,深邃的背部阴影,安和小憩的神态,苍崛的羽纹,构成强烈的视觉涌动,某种深意瞬间浮上来……这种大写意手法,将树根的纹理与刀法巧妙结合,使这件纹理天成的根艺作品在自然与心灵的契合上,产生了一种攫人的生命震撼力。
    这只崖上闭目养神的鹰,以“取材奇特、奇中求巧、巧中寓拙”,一举摘得“刘开渠根艺奖”银奖。两年后,同样是这种灰树根材,同是这个叫魏夫昌的作者,再度以《一代天骄》完成了赣州乃至江西根艺的一次历史大破门!“刘开渠根艺奖”金奖破天荒飞入赣州怀中……
赣州与灰树根之间的秘密通道,轰然打开。
2
   这是个崇根尚本、寻根意识强大的民族。与永远踩着今天看明天的“上”字型西方文化不同,中国是个善于从历史的倒车镜里把握未来的泱泱国度。瞻前顾后,继往开来,承上启下,这种“卡”字型文化姿态,使中国像一棵参天大树,你看见的只是不动声色的枝干,根,永远埋在地层深处。
   在数千年的华夏文化中,根,是个深藏不露的神秘时空器官,天地古今,都沉积在这截生命管道里流合交响。男根、命根、慧根、扎根、根基、根底、根本……这些一竿子插到底的语汇,与儒家的“孝”以及“慎终追远”思想相互盘结,再穿插《易经》五行中的大“木”,构成一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生命辽阔辐射态势。根的决定性地位,在“根据”和“依据”这对兄妹词汇上最一览无余,一个足可安身立命,一个只能做做倚靠,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根据”有“根”,“依据”除了“依”,一无所有。世间的道理总是深入浅出的,大自然的每一个细节,总是以最生动的例子沉默在那里, 当你悟通悟透了,就和中国灵犀相通了。
   这或许就是世界根艺唯中国的根本原因吧。一个不懂根的民族,又怎能与古往今来、天地万物沟通对话呢?​
   赣南,恰恰是个长着神秘时空器官的地域。
3
    灰树是一种生命奇崛的树种,学名铁冬青,为赣南山区绝有。它高不过丈余,喜欢猫在山脚河坎田头路边,倔得像个山区老农。每到年关,客家人喜欢砍下这种树的枝叶烧成灰,淘洗后过滤成灰水,用来泡米打黄元米果。这种经灰水浸泡打出的米果,黄灿灿鲜韧韧的,自有一种说不出的香味。久而久之,“灰树”的名字就口口相传了。和客家人一样,灰树有一种奇崛的生命力。今年被连杆带叶砍光了,明年它又从根蔸上长出一大蓬,一年一年,根虬枝转,日久天长,便形成一股搏扎的拧劲,一种鬼斧神工之气。它的纹理恣肆飘忽,万丈青丝从根蔸飞瀑直下,时而衣带翻飞,时而朝云暮卷,时而风声鹤唳,时而急管惊弦……让人想起老翁的须发,流水的皱纹,风动的柳丝,梯田上的炊烟,极尽天然之趣。
    寻找,发现,发现,寻找……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绘画长途中孜孜苦求多年的魏夫昌悄然丢下画笔,转身捏起刻刀,直指根雕艺术。几十年来,师范毕业的他,一直对赣南各种植物之根情有独钟,乃至于他不管画什么,古坊老街,山岗田陌,他总要下意识地画上几棵古树,勾勒几枝脉脉长根。古榕,老樟,无时不出现在他的写生画册里。他的画作根须盘扎,那拱石钻墙的生命力,那河坝上龙飞蛇走的态势,总让人感到有什么东西和这个地域连通,有些东西在悄然勃发。
    但魏夫昌知道,根雕是一门重发现、轻雕刻的艺术——道法自然,无为而为。同样的一截根材,在你眼里是呆木,在他手上,却成了世界。与其说是雕刻,不如说是体悟天道自然的一种智慧。那些缘自湖泊河汊、流泉飞瀑的朽木、枯根、枝杈和断桩,是大自然赋予了它们千姿百态,它们的身体泄露了风雨雷电的行迹,每一节树根都是一部天书。根雕艺术家的工作,就是将这种根与天地的契合机趣,通过人性感光发现出来,一刀一笔显影出来。
    哪里可寻这神秘的“天书”呢?魏夫昌爬山涉水,踽踽独行。他是地道的赣南山区人,苍茫辽阔的闽粤赣山区,养育出他客家男子佬撞破南墙的硬劲和拧气,更有山地农民感应地气的灵敏和嗅觉。这是块有着深厚古典中原文化根系的客家土地,共和国之根,堪舆文化和理学文化之根,都如宋城墙似的,深深扎在这块土壤里。他要在广袤的赣南植被群里,搜罗出一种最能揭示这方水土风候与文化气质的根材。
    终于有一次,魏夫昌回到老家安远采风。当他路过一户农家小院时,忽然发现坪上柴堆里有一截被晒脱了皮的树根,他顿时被那些奇特的根纹惊呆了:老天,这简直是赣南根雕的尤物呀!
    那些奇崛的根纹,暗藏着南赣山水玄理,让人想起木客古远的歌声,又或是客家颠沛流离的历史,折射出一股说不出的硬气和韧劲,更有一种奔突浪漫的神秘气质。一个结疤,一道纹理,体态、动势、力感、扭转、虬曲、盘桓等等,都似乎有一种精气神在盘踞与飞升……而在这之前,这些根纹被深裹在根皮里,埋在地皮下,从没有人发现与赏识过。那些受根艺家追捧的乌桕树的洞穴疤痕,檵木的瘤节包块,杜鹃的盘虬交错,竹根的葺密根须,樟树的根蔸与沉香,虽然都各有天趣,应该算作赣州上好的根材,可最能揭示赣南精神肌理和远古密码的,应是这种灰树根呀!
    一条艺术栈道次第打开,魏夫昌如获至宝。​ 
4
    可是,要将这种纹理倾绝的树根变成风神绝代的艺术品,却是从冰到火的距离。选材立意,运思构图,造形取神,运刀执笔,打磨上光,一招一式都是难以把握的事。自然之奇,人作之巧,要做到藏情纳趣,气格高古,每一件作品都是天缘,求也求不来。根艺家用眼睛听,用手中刻刀说话,却常常自己退场,把主角交给一蔸树根。在听懂一蔸树与天地的根语前,绝不轻易开口。
   魏夫昌让自己悄悄退场,让手中每一道根纹都兴奋起来,在刀下自由翱翔奔跑,根的灵性和魂魄就被深度唤醒了,一起进入物我随心的无碍状态。刀到意到,意到刀未到,根艺的境界就出来了。刀过无痕,个中潜藏的深邃,尽在不言中。
    然而一旦真正落实到刀斧,却又完全是一派法家的冷削之气,哪怕一根寒毛般的失手,都大伤根的元气。既逍遥物外,又如履薄冰,每一道凹凸,每一个洞眼,他要透过灰树根的肌骨,去攫取天地日月的精血和魂魄,雕刻一种物我相融、天人合一的境界。
    这是一位灵魂的雕塑者。赣南的山,赣南的水,赣南的风,赣南的雨,赣南的人,一波一波从历史深处浪涌而来,沿着灰树根的经经络络,直透周身血管……魏夫昌心潮澎湃,内心瞬间电闪雷鸣,随即平静,熄灭,焦灼,再度波翻浪卷……他在灰树根里提取赣南古老的地域密码和精神元素,古圣先哲,山川过客,五官、神态、衣饰,一丝一线刻下去,一眉一笑浮上来,每一刀看是舍弃,其实都是在保留,一种客家人锲而不舍的精魂。
    一次一次山穷水尽,一次一次峰回路转,魏夫昌在相形、取韵、造意、传神的根雕艺术把握中,将原有的绘画语言转化成根雕语言,从人物风神升华到理趣哲思,刀法日渐苍劲,构思日渐圆熟,日益追求人根一体、天地相通的境界。
    中国根艺美术学会主席马驷骥评价说:“赣州根雕艺术家魏夫昌充分应用灰树根天然独特的纹理,以传神的刀法创作出多种灰树根人物作品,刀工技艺熟练,局部雕刻细腻……特别是用刀部位与自然纹理的相接处,几乎达到了天衣无缝、惟妙惟肖的地步。”
    魏夫昌首创的赣南灰树根雕,在中国根艺界成了一枚醒目的地域标签。
5
    极目群山,俯仰古今,站在赣州八境台上的苏东坡,仿佛站在一个文化高地,衣袂飘飘,心潮翻滚……17年前,孔宗翰展八境台图,慕请他题诗情景历历在目,如今谪迁过赣,身莅其境,前诗句句在耳,深感未能道其万一。霞光初照,江风吹动着苏翁的缕缕须发,建楼人何在?他望着虔城八景,正欲“还补后序”……朴拙的刀法,苍劲的风骨,与灰树根跌宕飘拂的纹理巧妙天合,给人说不出的历史感和沧桑感,一代大师苏东坡的风骨与胸襟跃然而出,宋城的内蕴,如秋风,从后面不动声色地包操过来……《东坡点八境》,这是魏夫昌揭示赣州文化的又一件点精之作。
    “回峰乱嶂郁参差,云外高人世得知。谁向深山弄明月,山中木客解吟诗。”一方“木”性十足的土地,未免显得木讷呆板,然而,却往往成就胸怀利器、一刀定江湖的人。赣州,天生就是木客的乐土?不经意间,苏东坡的《虔州八景诗》,成了他们的美丽照影,可谁又能想到,近千年后,他自己,却又成了宋城赣州一个巍然的侧影?历史总是人与事的无限往复,却往往刀过无痕。当初月下木客,终究不过是历史过客,惟有《易经》中的“木”,依旧一代一代发芽,开花,结果……
    一个善于在根部作业的人,必定是离地球最近的。根雕,就是在一堆纷繁的具象里,剔出天地脉络,以最深邃的艺术表情,定格在时空里。艺术的完美追求,也就是儒家不可为而为的执著。古往今来的中国,是不是也都如根雕这样呢?把“我”隐于根,一切刀过无痕。
    赣水深山,茫茫千里。山上何人初见月?山月何年初照人?历史不过眨眼,赣州,古人云散尽,一位新“木客”,一片刀琢声。